農場配置有讓農民耕作的「私田」,和尋求友善處理動物農損的「試驗田」,藉由試驗田的試驗成果,改變農民的耕作管理模式,以獲得穩定收入。農民有穩定的收入,也就不吝於與野生動物分享食物。農場中保留一片水域和部分農地不耕作,作為陸域、水域野生動物的「棲地」。動物和人一樣,除了要有食物吃也要有住的地方。「還棲地於野生動物」,才能根本解決野生動物的生存問題。
剛萌芽起步階段時的農場並沒有什麼收入,每年都得面臨籌不到錢付租金的窘境,萌宏老師開玩笑地說著:「每次都想說富興農場應該是要結束了,如果到時候真的繳不起地租,就乾脆收起來算了。但很奇怪的,最後節骨眼都還是會有錢跑出來。」萌宏老師苦笑著說:「感覺好像每次要溺斃了,總會有一隻手又把你拉起來一樣。」
103年起花蓮林區管理處,期望能借重萌宏老師的實務專業領域,邀請加入濕地保育計畫,採用「以農友來輔導農友」策略,帶動花蓮地區有心從事友善耕種之農友,在實施友善農業生產的同時,又能兼顧生態保育、環境保護與地利的恢復。直至目前在萌宏老師的帶領與輔導下,已有24位農友陸續加入花蓮林區管理濕地保育營造計畫,總營造面積也達到47.53公頃。
呼籲政府推行「生態服務給付」,也是這幾年賴萌宏努力的目標,很高興花蓮林區管理處,已先行制定出「濕地生態系服務給付」規範,作為年度給付農友參考規範。個人也認為生態給付,不是只停留在「價格」的計較,應該是進一步提升到「價值」的肯定,讓更多農友能夠在從事農業生產時,兼顧到生態保育與環境守護。
分享單位/農友:富興Lipahak生態農場 賴萌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