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南過著長達22年軍旅生涯的林泳浤,退伍後回到家鄉南安部落,起初對於農業並沒有很大的熱忱,由於務農後才了解到整個臺灣農業系統的困境。他沉重地說:「那時候才明白原來農業是替國家做苦力,是沒有對等的金錢收入,是個會負債的行業」。他認為農業受限在舊有農會系統結構中,是需要被改革的。
其實母親對於他堅持採用有機及友善耕作,原本也是抱持著很不諒解的心態!林泳浤提到,那時候很多人都會去跟我的母親說:「你兒子種那什麼東西?是在種草,還是在種田?」,說到這,林泳浤的情緒就不禁湧上心頭,沉默了好一會兒,才又接著說:「那時候可以感受到媽媽…每次講到這裡,我就很想哭…」透過好幾年的努力嘗試,加上農友們的支持,也成功翻轉了整個南安農業系統,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母親的肯定。
會採用有機及友善農法耕作,是受到「銀川有機米」來南安部落推廣食農教育,以及加上伯父的鼓勵協助下,才開始認真的投入。而農場會兼養大閘蟹,是因為過去大閘蟹大多從中國進口,由於發生衛生檢疫問題,一度被禁止進口到臺灣。當時覺得自已轉型從事有機及友善耕作,如果可以結合此理念來養殖發展大閘蟹,將會是個大好機會。



之後林泳浤與部落農友,共同成立了「拿海呼農場」,以推廣生態導覽、農事體驗以及大閘蟹養殖,而為能擴大農場多元性經營,目前改稱為「拿海呼農場工作室」。近年更為能保護部落Buni小黑熊安穩的歸鄉之路,與部落族人特成立了黑熊巡護隊,來即時回報相關資訊。
當接觸到林務局濕地保育計畫時,了解到整個計畫系統脈絡,都與林泳浤在南安長年推動有機、友善耕作理念相同,加上布農族堅持與萬物共存的信念,因此順理成章的就加入了濕地保育計畫的行列中。
林泳浤感嘆的說著:「以前我認為自己就只是一個原住民而已。」由於過去曾受到歧視產生自我價值的懷疑,以及回鄉從事有機耕作,而不被諒解的辛苦歷程;加上在歷經多年軍事訓練,從生活、生命中所累積出來的經驗,都讓他練就凡事抱持寬心,自然有解決之道的樂觀態度。最後林泳浤依舊滿懷樂觀又堅定地說:「期望未來整個南安部落都能從事友善農業。」讓部落的這片土地與環境,能夠永久受到保護。
分享單位/農友:林泳浤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