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國盛於六年前退伍後回鄉務農,主要也是希望回鄉照顧年邁的母親。回鄉前家裡的田地都是租給別人耕種,由於剛回來時,很驚訝的發現田區下方的野溪裡許多生態都消失了。他依稀記得小時候幫忙務農後,便會前往住在野溪旁的外婆家吃晚餐,飯後沿著溪邊步行回崙山部落時,路途中便會發現野溪有許多魚類、溪蝦、泥鰍、螃蟹等。他形容生態之多元豐富,是隨便撿,都能有滿滿一個臉盆之多。如今野溪生態已不如過去多元豐富了,他也發現導致的原因,是上方田區的農友,長年使用化肥及農藥污染了野溪水源而造成的。
巫國盛認為上帝給予我們的東西,當然不只是給予我們人類而已,是與萬物共生的。「就如聖經裡所說的,萬物都是有效益的,萬物都是互相牽連、互相幫助、互相生存的,我們人類不應該去破壞。」也因為宗教信仰,讓他更加明白老天給予什麼就應該去珍惜,不該刻意地去改變,像是為了讓產物成長不受傷害,而去噴灑農藥卻傷害了其他生物。



因而巫國盛回鄉務農後,就不打算使用化肥及噴灑農藥來種植作物,而且他也認為,吃乾淨、健康又無毒的食物,也是人類未來消費趨勢;加上受到國小同學景友惠農友,也在部落積極的推行發展友善耕作,所以他也毅然的加入林務局濕地保育計畫,期望能將野溪多元豐富的生命力找回來。
接著他有所感慨的說,雖然目前在崙山的這個區塊田區,只有他跟景友惠兩人在從事有機與友善耕種,或許短時間可能沒辦法完全的回復到,像以前那樣的生態環境,但是經過他與景友惠這幾年的努力,現在大部分的生物也都一個接著一個的回來了,看到這些生物的生命活力,也更加給予他兩無比的信心,所以他們未來的目標,是期望能將這整片田區,營造成為友善農業發展專區。
「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巫國盛說:「如果我們這一代都斷了,到下一代他們根本不知道這邊過去的樣貌。如果這些豐富的生物沒有人再把牠們回溯的話,下一代的人,很可能以為水田裡就只有稻子而已,而且還會認為這是正常的!」
所以巫國盛也常會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田區割草,邊做邊讓他們認識田區的生態。他笑著說:「我老婆都會念我,都是因為你,每到寒、暑假,孩子都會說學校有事,而不想回來」。最後巫國盛大哥,露出堅定的表情說道,無論有多辛苦與困難,他這一生,都將會堅持以友善耕作,來找回及維護部落自然多元豐富的環境生態。
主辦單位: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分享農友:巫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