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終沒有離開過崙山村的景友惠,從小跟隨著父親種稻,過去多年從事開怪手的工作,只要工地放假,他便回家幫忙家裡種田。景友惠說:「後來我到公所工作後,就能夠固定周休二日回來種田了。」
過去大多都是以慣行農法種植,直到民國96年左右,「東豐有機」來到部落,徵詢部落農友是否願意加入種植有機;而景友惠印象深刻自己是最後一名參加的農友,但當年參與的農友當中,至今仍持續種植有機的農友,卻只剩他一人,這點倒是令他覺得還蠻驕傲的。
不過目前部落還有他的小學同學,也是他最好的朋友巫國盛,跟他一起為推行有機跟友善耕作而奮鬥著。而自己之所以會參與林務局濕地保育計畫,也是在巫國盛的告知下,才了解到林務局的濕地計畫,非常迎合他們在從事友善耕作,同時還能兼顧守護環境生態的理念與精神。
由於從事友善耕作多年,也漸漸的發現田區的生態,越來越多元豐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更看到小時候記憶深刻的「柴棺龜」也回來了,而為能保護牠們,還特地將農田提供出一塊地,來營造作為柴棺龜的棲息地,並與鄰田慣行農友溝通,請他們在維護田埂時,不要使用殺草劑。今年也在賴萌宏跟吳海音老師的輔導下,將柴棺龜當作標的物種,向慈心提出申請綠保認證。
景友惠還提到,其實鄰近還有許多田地,長年處於休耕、荒廢,他們很希望能夠承租下來發展有機及友善耕作,目前正努力的在找地主溝通。另也很希望鄰近田區農友能夠加入我們的行列,將部落這塊崙山田區,打造成有機及友善耕作專業發展區。
問到轉作有機跟友善後,有什麼轉變嗎,他笑著說:「感覺越做越窮,也更加繁忙了,因為除草都要靠人工除草。」過去仍會使用有機資材苦茶粕來防治福壽螺,自從發現苦茶粕雖除去了福壽螺,其他螺類也跟著被消失;因此也決定不再使用苦茶粕。他樂觀地說著:「算了,就讓福壽螺吃吧,吃完剩下的就是我的了。」
看到許多小時候才看得到的生物都回來了,他認為這樣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無論如何他都會堅持繼續做下去。


主辦單位: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分享單位/農友:景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