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寶最早為太魯閣族的部落「Sipaw」,為太魯閣語中指對面或對岸的地方,由於民國46年起因開闢與拓寬中橫公路的緣故,西寶成為供應築路人蔬果的地方,為山巒間最大的河階地農業聚落。轉進西寶社區的入口,牆面上每一片陶板都是由居民親手製作的,以一陶板一故事的方式,讓居民能夠透過導覽分享自己的故事。讓遊客認識西寶社區過去歷史脈絡,都在那一片片陶板上刻印記錄著。

陳新珠為榮民後代,高中時期到台北讀書,並在花蓮市工作四年後回到了西寶。一開始在天祥做生意,認識了她的先生,而先生因為喜歡種田的生活,並決定定居於西寶。由於農務工作非常繁雜,所以陳新珠決定與丈夫一起從事務農工作,陳新珠提到過去當地居民包括自己,對於當地生活文化與脈絡其實都不是非常的了解,大家都為了生存而努力賺錢著,壓根就不會有其他心思,想要去了解自己住在地的過往發展歷史,更何況是對於社區未來的發展願景與想像。

民國99年社區內的西寶國小成為數位機會中心(doc)其中一個據點,陳新珠因而得以從這一年開始接觸學習電腦。同年東華大學學生於西寶社區進行築路人第二代的論文研究,而陳新珠也參與其中進行築路人訪談事宜,漸漸地開始對地方事務有了興趣,她欣慰地說:「幸好我們有開始著手訪談築路人,因為隔一年許多築路人都過世了,我覺得人心就是這樣,當開始接觸社區之後,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感情或是想像。」

尤其是在中橫開通50週年的這一年裡,我們舉辦了一場活動,邀請築路人回來分享歷程,不但讓自己更了解到家鄉的歷史脈絡,也從辦活動中學習到行政作業流程;最重要的是,她覺得找回以及傳頌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故事,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而陳新珠提到築路人們一生因為戰爭離開家鄉,辛苦工作開墾中橫公路,對於生命的價值似乎常感到茫然;在活動中集結了大家對於築路人的感恩,讓築路人了解其貢獻的價值所在。

陳新珠回想剛開始只有自己在推動社區工作時,心理備受煎熬、矛盾以及大家對她的質疑與不信任。透過這幾年的經驗,她認為應該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其實是我自己想要做的,並不是大家要我來做這件事情的。另一方面也把所有社區工作公開化、透明化,讓大家試著來參與,大家也就漸漸的可以體會協會並不是營利單位。

而又是如何開始接觸林業計畫的,陳新珠提到也剛好是民國99年,農場開始思考要轉型朝向有機農業發展,剛好也看到林業計畫的補助精神,很符合我們想要發展的目標,有機農業的發展與執行社區林業不但可以相輔相成,還能夠守護社區自然環境生態資源,更能夠提供給大家吃得安心又健康的食物。因而才將有機農業結合社區林業推行發展至今。

對於社區未來發展願景,陳新珠期盼西寶有機農業得以延續發展,因為目前社區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年輕人都不願意回來承接,孩子們對於務農的價值觀並不是那麼認同,他們認為務農工作不但很勞累,而且還賺不到甚麼錢?因而不願意從事。另外也希望將西寶社區打造成為一個共享式的環境教育場域,她認為環境教育最重要的是透過體驗讓大家有所感動,並不只是侷限在課堂裡。

西寶社區目前定期辦理三天兩夜的體驗活動,主要是利用森林資源與近年生態保育後的生物多樣性,透過讓都會區的遊客參與體驗蔬果栽種過程,社區會維持後續的照顧與紀錄,並定期傳送蔬果生長情形給予遊客觀看,在收成後寄送蔬果給遊客。從這過程中讓他們理解農夫的辛苦而懂得珍惜食物,讓他們理解有機農業對於土地、環境生態影響層面在哪裡?進而認同有機農業的價值。而在生態保育方面的推廣,也將透過實地的踏查,好讓大家藉由認識與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