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臺灣農夫堅毅、勤奮又謙卑的「種稻達人」彭鏡興農友,從小跟隨著父親務農,長大成人後雖一度到外地工作,由於父親希望有兒子能傳承產業,而自己身為家中長子,到了30歲那年(民國71年),眼見父母年事已高,不捨老人家還要這麼辛勞,與太太商量後毅然決定回家接手務農事業。
彭鏡興說到:回來後跟隨著父親從事的是慣行農法,所以會非常的仰賴化學肥料,而且那時候的肥料是很昂貴也很珍貴的。幾年下來,他發現田裡的生態環境都被改變了,常見到的泥鰍、田螺、螢火蟲,都漸漸的消失了,再加上肥料的成本也越來越高,所以彭鏡興,開始研究與嘗試不依賴肥料,又能控制好稻米的品質。帶著靦腆笑容的彭鏡興謙虛的說:「我就都自己在摸索研究,一直在努力嘗試,就是一直在練功夫啦」。而會加入林務局濕地保育計畫,其實也是抱著來跟同道的農友相互學習,同時也想喚起更多農友採用友善耕作,來善待我們的土地與自然環境生態啦!
對於臺灣農業發展現況,彭鏡興感嘆的用”螳螂擋車”,來比喻臺灣的農民。由於臺灣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大多是由小農來經營發展農業,因而對於臺灣整個農業的經營發展方式,除了起不了太大的影響力外,更無法為自己的作物取得市場訂價權。所以農民在有限的耕作土地上,往往為了生計,就會極盡所能的想要把生產量給提高,來增加自己的收入。那就勢必會使用大量的肥料與農藥,來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以及抑制病蟲害對農作物所造成的損失。在這樣惡性循環的耕作模式下,非但農民沒能賺到應賺得的錢,連農地周邊環境、生態也跟著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