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非常討厭務農的張慧芬,萬萬沒想到自己會再次踏上務農的這條路上。因為「身為長女的我每週假日就會被我媽媽帶到田裡工作,所以我小時候就立志要用功讀書,長大絕對不要務農,不要再碰農事了」。張慧芬說著,自己還大笑了起來。

原本擔任娃娃車司機與族語老師的張慧芬,週末都會跟著先生,回到位於海岸線新社社區後山上的復興部落,他笑著說:「初來到部落時,看到路上到處都是牧草、雜草,心想!怎麼還會有這麼一個停留在五零年代的部落」。

由於慧芬很會編織手工袋,而且部落長輩們也都很喜歡她的作品,加上部落長輩年事已高,大都已遺忘掉傳統手工編織這項技藝了,為能讓長輩們找回失傳的技藝,所以慧芬也就利用每週六回來部落時,教導長輩們編織手工袋子,時間久了,自然跟長輩們建立起難以割捨的情緣。

由於之前推動無菸部落很成功的王明源阿公,認為部落人口外移嚴重,留在部落裡的除了老人還是老人,所以希望部落能成立協會組織,來帶領推動更多事務,希望張慧芬可以幫忙。張慧芬感慨的說:「那時候我什麼都不會,不會用電腦,也不敢上台說話,就這樣慢慢摸索了一年左右,在民國97年終於獲得核發證書」。

協助部落成立協會後,原打算回歸自己在市區的生活,沒想到大概過了一個多月,部落長輩開著教會的車來找我,希望我可以到部落協助協會運作。而當時或許是對於部落長輩的捨不得,便開始找尋資源。她記得當時都硬著頭皮到處詢問,當時的她真的很害怕,但是腦海都會一直浮現部落長輩的臉,讓她有了勇氣走到現在。

張慧芬語帶哽咽的說到,花蓮林區管理處,讓他們能藉由社區林業計畫,帶動部落開始重視環境、生態保護議題,進而推動部落相關事務,以及日後又結合東海岸推動部落休閒體驗活動。但由於部落人力有限,加上接待遊客的工作,時常讓長輩感到非常疲憊,便開始重新思考部落發展方向。也在多次與長輩討論之中,決定採用友善耕作,來復耕山上那一大片休耕已久的梯田,

她也特別感謝東華大學李光中老師,一直陪伴著部落成長,以及花蓮林區管理處,讓我得以加入濕地保育計畫行列,同時也在水保局花蓮分局、花蓮農改場的協助下,讓我們休耕近30年的梯田,在民國106年重新復耕。

記得土地重新獲得復耕那一刻,阿公、阿嬤們,都非常的激動、開心,彷彿他們又回到三十年前在耕作的情形。尤其是聽到阿公、阿嬤們,滿是幸福的說著:「好久沒有腰酸背痛的感覺了」,張慧芬就感到非常欣慰;而另一方面她又想起小時候在太巴塱部落與父母一起耕作的痛苦回憶,這種五味雜陳、哭笑不得的心情,或是莫名的讓她再次踏上務農這條路,至今仍讓她感到非常奇妙。不過看到復耕的土地,為部落族人帶來希望,以及採用友善耕作,讓田區週邊生態跟著多元豐富起來,也更加堅定我們的信心,相信我們正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

張慧芬最後說到,我們這麼努力、辛苦推動部落工作事務,以及重新復耕梯田,最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要招喚,移居或流浪在外的部落族人,能夠回來跟我們一起打拼,只要大家能夠同心協力,我們就一定會成功。

主辦單位: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分享單位/農友:張慧芬農友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