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為諮商心理師的宮莉筠(大家都習慣稱呼她為〝宫宫〞),為了陪伴孩子在部落長大,便決定暫時離開工作崗位,回到先生的家鄉新社部落生活。在參與部落後看見了許多地方問題需要改變,也藉由巴特虹岸飛魚小組與新社部落發展協會,推動葛瑪蘭族文化,更為了延續婆婆種田的精神,投入農耕生活。
與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了”papay米”,”papay”代表葛瑪蘭族的工寮,後來在夥伴的提議下,改名為八個傻瓜。宮莉筠說:「由於當時共有八位夥伴一同耕作,起初許多人都會笑我們是傻瓜,為什麼要用二十年前的耕作方式種田,但我們很堅信自己的信念,即便被別人覺得傻,我們仍朝著自己的方向努力前進。」
「從小在農田玩耍長大,小時候我都會到田裡烤地瓜、爬樹、玩泥巴。宫宫笑著說到;所以我來部落種田的第一年,第一個禮拜就烤了四次土窯地瓜,我真的很高興也很滿足」。而且非常喜歡現在的生活,也覺得自己很幸運,剛好處在這樣的時間點,也剛好有這樣好的環境,讓自己可以重拾了童年在水田的記憶,彷彿也印證了,自己一直堅信的理念,那就是!生活的累積都將會是以後生命的養分。






宫宫透過在擔任諮商心理師的經驗,運用心理諮商的系統觀,來看待她在田裡、部落、以及學校所面臨到的問題,理解到整個環境脈絡包含了山林、海洋、田地都是息息相關的。田區裡的隔離帶、內溝以及濕地都是其中一個樞紐位置,互相依存在整個田地環境中。宮宫特別提到,其實不用將田地百分之百的利用,而是讓他們有不同功能的調節。像是田地在排水的過程中,內溝就變成了生物的避難所。
堅持盡量不整地來保持田地的現況,由於整地會破壞了地質的穩定性,像是較小塊的田地因不易管理,便改營造成終年蓄水的濕地,成為生態棲息的地方。另外她也提到田區最上方,過去為毒蛇猛獸區,特別留了一塊不耕作的土地,作為與野生動物的緩衝帶。她笑著說:「我們這邊不會有山豬闖進田區的狀況發生,因為他們都在上面吃飽了,我都跟別人說我們都給予彼此一些空間。」
在參與濕地保育計畫後,也讓宮莉筠更加確認維護田區是非常重要的,她認為像是水田、水資源、土資源,都被人類壟斷了,人類佔據了土地為了增加產量與提高產值,就運用各種方式來驅趕動植物或是將田埂水泥化,這樣的作為都是有違自然法則的。
從參與濕地計畫當中,讓她得到最大的啟發在於農業不再侷限於生產產品與糧食,而是能夠推展出生態導覽、教育場域,成為土地利用的延伸與提升農民相關收益。她也分享其實以較為友善土地方式耕作,雖然可能會少收成了一些,但認同耕作理念的消費者,會願意花較多的錢來購買產品,而利潤的增加也就補貼了友善種植的損失。
對於宮莉筠與她的先生來說,耕作不是要孩子繼續種,是希望在這段帶著孩子務農的日子裡,可以讓孩子獲得一些啟發。不只是身教、言教,而是整個環境,都能成為孩子的教育體驗場所。也有信心好的耕作經驗與環境,自然會有適合的人來共耕。當你有機會經過海岸新社部落時,不經意看見一位婦女帶著小小孩在田裡務農,可以停下來跟她好好聊聊,你將會感受到不一樣的人生價值。
主辦單位: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分享單位/農友:宮莉筠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