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在靜浦部落長大的Uding wayan(曾信一),認識他的人都習慣叫他做(一哥),因個人對表演藝術的興趣,長大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待在北部參與原住民文化藝術團,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直至2010年母親生病需要人照顧,才回到部落。
回到部落後,受到鄰近的石梯坪部落,成功復育水稻田的激勵,再加上自小就跟著家裡的長輩做過農務工作,所以在2012年毅然的投入濕地保育計畫。也由於在接觸到友善耕作的理念,才更了解到過去傳統農耕方法已經不適用於現在了; 因此也更鞭策著自己不斷的到處去學習,期能找到友善耕作,又能兼顧維護環境生態最佳的農法。
回鄉務農已邁入第七年,Uding(一哥)談到;由於自己是離開部落多年才又回來的,部落族人對他其實是陌生與不信任的,因而就會有許多閒言閒語,以及對他負面的看法,糾結圍繞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他的心裡卻是很坦蕩與清楚,自己只不過是想回來做件對的事情啊!他語帶激動的說到:「每次想邀請部落族人跟我一起去上課,聽聽看其他農友、專家及學者的分享,但是換來的卻是部落族人冷淡的對待」,也由於未能獲得部落族人的認同,因而也讓自己在耕作上面臨到許多的不便性。
尤其是每當耕耘機器,要經過隔壁鄰田才能到自己的田區,因此常會與鄰田地主產生糾紛,甚至隔壁鄰田地主還會刻意灑農藥,來破壞你的友善耕作。為能解決及避免衝突事件發生,Uding(一哥),總要付出更多的心力,來與鄰田溝通,以及保持良好互動關係。所幸經由多年的努力,值得欣慰的是,最起碼他所承租的田地地主,也開始跟著重視起部落友善土地環境的議題。




Uding(一哥)回想起剛開始採用友善耕作農法,族人總會好奇的觀望著我,甚至有些人會問我:「你這樣子耕作,到底有沒有賺錢啊?」,但他認為:「獲利這件事是很難計算的,人類賴以維生的土地,食物都來自這片土地,因此維護環境、友善土地這件事情是無價的。」所以他總是會告訴那些族人:「如果你想賺錢的話,我們可以先把環境基礎弄好,跟著我的腳步一起來做,只要我可以幫忙的我都願意提供協助。」一個人的努力或許很緩慢,看起來也微不足道,但當能夠影響他人,集結起來的力量那可就是無窮盡的。
目前Uding(一哥)採用友善耕農法,除了以不灑肥料、不噴農藥,來維護田區的自然環境生態品質,以及農作食用的安全性外,還會定期將土壤送農改場檢驗,好觀察其變化調整自己的農法。因而在2018年時,他所生產的稻米亦通過綠保認證,認證物種為大冠鷲。
最後Uding(一哥),也提出些建議,由於靜浦屬花蓮海岸線最南端的部落,部落務農的越來越少,因而有許多設施設備都不齊全,像是部落就沒有風乾機的設備,因此收割起來的稻米,就得運載到隔壁臺東縣的長濱鄉農會進行風乾。由於收費不便宜,徒增友善耕作的成本支出。
所以他很期盼,相關政府部門,可以來協助解決偏鄉地區,務農所需面臨的困境,同時也可以有制度的,來協助行銷友善小農的產品,以讓偏鄉有更多人願意投入友善耕作行列,不但可以讓友善耕作的小農們,有更多彈性的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還能夠兼顧營造友善的自然環境生態。
主辦單位: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分享單位/農友:曾信一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