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臺灣西部居民,亦同樣蒙受天災之禍,生活困苦,耕種土地取得不易,許多人萌生了向外發展的念頭,有些人聽了之前移民至東部親友的建議,知道東部有工作機會,遂於昭和年間,來自新竹、苗栗的客籍移民和部份從西北部遷移來的閩籍移民陸續抵達東部謀生,初到花蓮做零工,輾轉搬至豐田移民村為日本人工作以求謀生,但也僅能在河床地蓋草屋作為暫時棲身之處,等候日本人的召喚而工作。後來因政策開放,漢人向日本人租用農地成為佃農耕種。日人刻意的隔離居住區域,不讓漢人進入移民村居住,多數臺灣本島移民只得選擇豐坪村沿花蓮溪河岸構築簡陋屋宅為棲身之所,名曰「新庄仔」,也就是目前豐坪村的第五鄰,由於河床地貧瘠不易農墾,所以當時漢人移民,多受僱於日人為佃農。直至昭和20年(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光復,國民政府接收移民村,日本移民全數被遣送回國(1946年),結束了他們在臺灣三十多年的移民生活。
日本人走了,但是這些建設並不能帶走,他們只能帶走他們曾在這裡的回憶;而漢人在取得土地後,開始了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最先開始的是住宅問題。由於戰後經濟並不富裕,臺灣百姓直接接收了日本人的家屋,日本人居住的房子與臺灣百姓的習慣不同,因為日本人著重整齊統一的街道,房子方向也有一定的規律,漢人住進後,將西北座向改為東南座向。還有其他的文化差異,例如;室內不脫鞋的習慣,使得部分抬高的床板被拆除,還有因飲食習慣的不同,而將廚房加大等。而另一種適應模式,則是認為日式樑柱特別牢靠,因此直接延用日式樑柱結構,搭蓋起屬於自己喜愛的家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