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壽豐鄉鹽寮社區發展協會

鹽寮村有個跳浪的故事,由於民國57年前並沒有花蓮大橋,居民從市區步行沙灘回村落,一旦遇到海浪襲來就得跳起來,因此就叫作-跳浪。而曾經有一對情侶被浪打走,居民認為情侶化身為海豚,而海豚也成為鹽寮村的精神地標。范光福提到記得過去在塑造社區入口意象海豚地標的艱辛,從堆疊磚頭開始到燒鐵、挖洞以及上漆等過程都是由社區一手包辦。

0 Comments

樂天知命守護著家鄉的田地

始終沒有離開過崙山村的景友惠,從小跟隨著父親種稻,過去多年從事開怪手的工作,只要工地放假,他便回家幫忙家裡種田。景友惠說:「後來我到公所工作後,就能夠固定周休二日回來種田了。」

0 Comments

堅持萬物共存的信念.回溯農田過往的記憶

巫國盛於六年前退伍後回鄉務農,主要也是希望回鄉照顧年邁的母親。回鄉前家裡的田地都是租給別人耕種,由於剛回來時,很驚訝的發現田區下方的野溪裡許多生態都消失了。他依稀記得小時候幫忙務農後,便會前往住在野溪旁的外婆家吃晚餐,飯後沿著溪邊步行回崙山部落時,路途中便會發現野溪有許多魚類、溪蝦、泥鰍、螃蟹等。他形容生態之多元豐富,是隨便撿,都能有滿滿一個臉盆之多。

0 Comments

蟹老闆的寬心

在台南過著長達22年軍旅生涯的林泳浤,退伍後回到家鄉南安部落,起初對於農業並沒有很大的熱忱,由於務農後才了解到整個臺灣農業系統的困境。他沉重地說:「那時候才明白原來農業是替國家做苦力,是沒有對等的金錢收入,是個會負債的行業」。他認為農業受限在舊有農會系統結構中,是需要被改革的。

0 Comments

分一口作物給動物吃,留一塊土地給動物住

富興Lipahak生態農場-賴萌宏老師,從小就喜歡動物。30年前第一次來花蓮,就被花蓮舒服、適宜居住的環境所吸引,因而決定搬來花蓮定居。 初到花蓮本想做些與野生動物相關議題的工作事務,由於個人無法向政府部門申請相關補助計畫,所以只好加入社區協會組織,才能更了解到社區、村落面臨到的一些較深層的問題……

0 Comments

花蓮縣秀林鄉蘇布達更巴協會

蘇布達更巴協會位於秀林鄉富世村,為秀林鄉九村當中面積最大、人口數最多的聚落。自1917年後,被日警迫令下山移居於玻士岸現稱為富世村,計有得卡倫、落支煙、大同大禮移住區、玻士岸與可樂等五個聚落,目前區分為上富世、中富世、下富世,村境內有太魯閣族國家公園。

0 Comments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社區發展協會

羅山村位處在花東縱谷南端的富里鄉,有螺仔溪貫流,又因水田中大量繁殖田螺,因而最早被稱為螺仔坑。羅山曾經是臺灣重要的斗笠產地之一,編斗笠為家家戶戶都會的技藝。在歷經當地任期最久的老村長努力耕耘下,以及陸續受到各單位的關注,許多公部門資源的挹注下,規劃成為有機農業示範村。

0 Comments

花蓮縣瑞穗鄉富源社區發展協會

富源舊稱拔仔庄,客家人稱為鈸子,最早為原住民阿美族聚落,清代由於客家、閩南移民大量湧入,讓富源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多元的族群文化。鍾瑞騰教官提到民國84、85那年,他與林興華、鍾兆倩、陳忠榮、張振業、蔡志松等一群年輕人紛紛回到了富源,起初因為住得相近,時常在夜晚一群人聚在一起泡茶聊天,漸漸的談到許多社區過往記憶與社區未來想像,接著就成立文史工作室,開始蒐集調查富源的歷史文化,更發行了蝴蝶谷學區報刊物。

0 Comments

花蓮縣光復鄉大興社區發展協會

大興村舊稱烏卡蓋、岡界,社區三面環山,時常會下地形雨,社區入口在鐵路高架化與道路擴寬後,反被隱匿在台九線上。然而大興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遺世獨特的瀑布景觀、善良和藹的百姓與民俗風情。讓社區儼然就像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當然也只有實際的來踏旅巡禮一番,才能感受到大興的美。

0 Comments

End of content

No more pages to 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