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組成

       目前三村總住戶數1,815戶,總人口數4,762人,地區族群以客家人為主約佔63﹪,其次為閩南人22%,原住民11%及少數外省籍與外配新移民,另65歲以上老人佔20%。

移民概況

       依據《第16回全國豐田會名簿》(昭和54年10月日)所載,官營移民村後期,豐田三村共計大平有70戶人家、森本62戶、山下42戶,總計174戶。其中不包含中里部落,其原因是中里為村落的行政中心,有移民指導所、小學校、派出所、菸草指導所、布教所等公務人員居住。三村總計常住人口約800餘人,每戶約4.7人。遣返回日本後,以熊本縣人口最多共約70人、福岡縣53人。

最早來到豐田的漢人族群,是來自新竹、苗栗的客家移民,以及部分閩籍移民陸續抵達後山謀生,很多老人家說遷移到後山謀生的原因,在於當時西部的生活環境困苦,又限於家中沒有土地可以耕作,當時西部的人又多,沒有工可做,又加上乾旱、颱風等因素,家裡的生活更加陷入困境。聽到東部的親友說,後山有很多土地,日本移民村、糖廠等,都有工作機會,也就舉家遷移到東部討生活。

來到豐田的客家人,因為日本人的隔離政策,刻意不讓臺灣人住進移民村,多數的客家人只能在豐田村,沿著花蓮溪河床地蓋草屋,作為棲身的工寮,等待日人的召喚去工作。由於所居住的河床地貧瘠不易開墾,所以多數客家人就受雇於日人,當時的農耕需要大量的人力,客家人也就自然成為佃農。直到臺灣光復,由於日人的離開,客家人才能住進豐田的核心,取得土地耕作,也就成為目前豐田地區最大族群(約佔63%)。

閩籍人士則多數來自戰後,除早期有少數人士與客家族群同樣來到移民村擔任僱工、佃農外,1946年臺灣光復後,豐田地區,完整的規劃及豐沛生活資源,吸引著大批宜蘭籍人士遷來定居,1950~1976年間,由於地震、水災造成臺灣西部地區,耕地、養殖池的流失,居民生活困苦,遂又吸引雲嘉地區居民,遷來豐田發展。

       豐田三村的原住民,多數飛來自在地部落,各有他們的移民史。在日本人發現豐田時,豐田並無人煙。鄰近最近有人煙的聚落,為今日的溪口村,然溪口村的組成,卻是因1909年的七腳川事件後才遷徙至溪口。

       豐田三村的原住民族,大部分都來自於戰後國民政府時期:

       豐山村的阿美族分別有Sakilayar系與太巴塱社和薄薄社等三戶原住民住在豐山村,因為只有三戶,被當地漢人稱為三間屋(Sakingco)或小部落的意思。之後又有幾戶荳蘭社、七腳川社(光榮部落,如巫家、現任頭目因鐵路局工作關係遷入)沙荖社(Sado)等阿美族遷入,但人數不多。

       豐裡村的阿美族主要來自恆春系、馬太鞍系。而原居月眉村的恆春系(Citoha’an),日據時期曾受僱日人種植甘蔗、水田,民國35年臺灣光復,移民村廢除,1947年6月Ngayao率眾,計27戶移居豐裡(森本);馬太鞍系則來自鳳林鎮鳳信里和光復鄉大馬村,亦在1947年遷入豐裡村。

       豐坪地區的阿美族,則在1966年左右進住,有Ven社、 Pakaka-Atsi族(今稱瑞源,屬臺東縣鹿野鄉),當時陸續遷來14戶,為豐坪阿美族人口最多的一支,另從臺東縣成功鎮遷來的,以Pivon、Takoban兩地最多。

       1951~1961年,退輔會榮民開發處,組成開發區開發隊,於共和與豐坪村開墾壽豐鄉專業養殖生產區,在土地開發分配下,以及1971年起,中國礦業開發公司開採豐田玉,進而也將外省族群引進豐田地區定居。而豐田地區最新移民,就要屬1990年代起,自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國的外籍配偶,遠嫁至豐田地區,豐田已蔚為多元族群融合的移民村。目前三村總住戶數1,735戶,總人口數4,907人,地區族群以客家為主,約佔63%,其次為閩南人22%,原住民11%、外省籍與外配新移民約佔4%。

       豐田地區之新住民族群,多數來自1990年代以後;依照名單統計,約有200多名新住民,以來自越南人數比例最高,次高則為印尼。許多來自印尼者,另有印尼華裔之身分。截至今日,豐山、豐裡兩所在地國小,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學童為新住民子女。

文化習俗

       豐田三村居民目前仍沿習以豐裡村的碧蓮寺(原豐田神社)作為共同信仰中心(居民俗稱大廟)。各項廟會祭典活動,由三村輪流擔任爐主, 三村土地公廟;豐裡村、豐坪村各有乙座,豐山村有4座,太子宮廟豐山村、豐坪村各乙座;基督長老教會,豐山村、豐坪村各有乙座,而三村常態性民俗文化活動區分有:

  1. 節慶聯誼:大年初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冬至、聖誕夜踩街等,居民交流聯誼活動。
  2. 宗教民俗廟會:迎媽祖、浴佛節、中元普渡、土地公生日、教會禮拜、豐年祭等民間風俗信仰活動。
  3. 文化傳承教育:文化資產守護教育推行、客家歌謠、原民歌舞、花鼓隊、北管、傳統工藝培育訓練、文化藝術活動辦理、多元文化融合課程、新住民教育等等。

產業結構

       農、漁、畜牧業產值約佔35%為最多,其次為觀光、民宿 收入約佔20%,超商、小吃約佔18%,勞務服務約佔15%,軍公教約佔8%,失業人口約佔2%,其他類約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