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面積

  豐田地區位居花蓮縣壽豐鄉以南(屬花東縱谷地形),距離花蓮市約20分鐘車程,東向海岸山脈,緊臨花蓮溪,西靠中央山脈之荖腦山,東西縱深約4公里,南北距離約4.5公里,與壽豐、共和、樹湖、溪口4村為鄰,總面積約32.113平方公里(豐山村8.8775平方公里、豐裡村4.9995平方公里、豐坪村18.236平方公里)。

山勢

  中央山脈在豐田地區形成的山丘有壽豐山及荖腦山:

  • 壽豐山

  海拔高度501公尺,位於原荖腦山東北支山稜,該山橢圓形平頂峰,西南以緩慢起伏的平坦稜線連接原荖腦山,東北緩緩下降到荖溪下游右岸面對鯉魚山,西北面向白鲍溪緩緩下斜對著奉山,東南面斜度較急陡直達豐山村;東面向著壽豐村、光榮村緩緩斜下;壽豐山岩層為絹雲母石墨片岩、綠泥片岩、土層屬粗骨土類粘壤土,山上林相屬闊葉林,緩坡為可作耕地。

  • 荖腦山

  海拔高度1,082公尺,位於木瓜山南支稜,該山脊平坦緩期起伏,西北歷兩座無名山接木瓜山,東南緩降溪口村,西南面向知亞干溪傾斜對林田山,東南面向花東縱谷平原傾斜迄壽豐鄉,東北支稜介白鲍溪與平原間,稜端成壽山。其岩層為絹雲母石墨片岩、綠泥片岩、介有火成岩,蘊藏良質石綿礦與滑石、蛇紋石、翠玉等礦;土層屬粗骨土類粘壤土,山上林相為闊葉林,山麓成耕地。日據時期層開採石綿、滑石,以及種植茶樹,民國60年代,中國石礦公司,則以開採豐田玉為主,目前則由理新公司開採蛇紋石。

水勢

  豐田三村位居壽豐鄉以南,屬中央山脈地形,即中央山脈東麓山地(大南澳片岩區,位於花東縱谷平原西側),於壽豐鄉境內略分二處:

  • 木瓜溪與知亞干溪(壽豐溪)

  此處二河沿岸峻崖陡峭,土質鬆軟,山崩與崖崩甚烈,尤以知亞干溪最甚,陡崖直壁散布於各地,隨處可見。

  • 知亞干溪(壽豐溪)與拉庫溪(樂樂溪)之片岩山地

  西半部以大理岩與片岩互層所成,東半部以黑色片岩為主,此間河流呈峽谷之延續。

  • 土壤生成

  土壤生成以母質與地形的影響最大,次為時間,再次才為生物與氣候。壽豐鄉母質土壤為海岸山脈安山岩、集塊岩、集砂頁岩、泥岩等火成雜岩類。其富含易於風化之土壤中,留存鐵、鋁氧化物,使土壤呈現紅色,謂之「酸性土」。因其沃度低,供植作物,必須施加肥料。部份地區之火成岩因有機物之加入,形成黑色土,且多粘性。另有由石灰性泥岩混同基性火成岩(利吉層)所形成土壤,則為粘性、表土黑色的膨磚土,為含礫石黑色且較細質地土壤;凝灰岩生成之土壤亦為黑色土而較粘,其所含礦物質以高嶺石居多。​

  • 土壤分類

  豐田地區土壤分類;概可區分為:吉安系、花蓮系、光復系。

  1. 吉安系:屬棕紅壤類,成土母質為洪積層,土型為壤粘土,含少量碎石,質地輕脆,土層厚度不超過1公尺,反應酸性,所含有機質量不多。
  2. 花蓮系:屬水稻脈土類,成土母質為沖積層,表層為粉砂壤土,下接粉質粘壤土,再下為粉砂壤土或粉砂粘壤土,底達礫石層,質地疏鬆,下較緊密,土層厚度不足1公尺,表土呈鹼性或酸性,底土為鹼性或中性反應,所含有機質量中平,排水尚佳。
  3. 光復系:屬沖積類,成土母質為沖積層,表層為極細砂土質壤,略帶礫質,下接粉砂壤土,質地疏鬆,土質厚度不足1公尺,反應酸性,所含有機質量中平,排水良好。

  • 花蓮溪

  原名紅巖溪,源出中央山脈拔子山,東流入花東縱谷後,沿縱谷平原北流,在花蓮市南濱入太平洋。本溪為花東縱谷平原三大水系之一,亦為全臺21條中央管河川之一。流域行政區域包括花蓮縣境內之光復、鳳林、壽豐、吉安、萬榮、秀林等六鄉鎮,幹流全長57.28公里,流域面積1,507.0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條均在西側,發源於中央山脈三千公尺以上高山,上游蜿蜒於山嶺間,出谷後東流至縱谷平原,與本流匯合轉北流。由南往北依序為光復溪、馬鞍溪、萬里溪、壽豐溪及木瓜溪,支流坡陡流急,崩山處處,每遇颱洪挾帶巨量砂石而下,數小時內即由橫谷進入縱谷平原。

  • 知亞干溪(壽豐溪)

  為壽豐鄉溪口村與鳳林鎮林榮里的鄉鎮界河。屬花蓮溪支流,又名壽豐溪。源頭來自中央山脈中段,海拔3,060公尺的安東軍山山脈中的光頭山。上游先有怡堪溪,再有清昌溪,兩溪匯入成知亞干溪。此溪盛產奇石,並曾出土史前的陶器碎片、石槽等考古文物。下游在溪口村兆豐農場東方處與花蓮溪會合。知亞干溪流域內有:溪口村、樹湖村、豐裡村、豐坪村、豐山村等五個村,灌溉面積約有1,330公頃。支流有安來溪、大安溪、西林溪、清昌溪。今日的壽豐溪由於上游山區過度伐木及採白雲石礦,經常山崩造成泥沙淤積,暴雨時氾濫成災,被列為花蓮縣的災害河川之一。1917年,日據時期,日人開設「豐田圳」,引知亞干溪水源,供農田灌溉使用,目前亦成為豐田地區主要灌溉水源。

  • 樹湖溪

  樹湖溪屬荖溪支流,經由樹湖村荖山二號橋,流經豐山村、壽豐村、共和村後,注入花蓮溪,流域集水面積約三十八點四一平方公里,主岩流長約九點四三公里,支線總長也有約五公里,由於荖山易崩塌,溪道狹窄、彎曲,以致經常造成地區淹水,經常淹水地段;包含壽豐鄉公所一帶及花蓮農場附近、豐山二號橋到壽農橋與復興橋間、共和村活動中心一帶,以及豐田火車站南側地下道。

  • 地下水

  壽豐鄉縱谷平原,受到花蓮溪、知亞干溪、木瓜溪、荖溪、樹湖溪等溪流地下水之補注,年補注地下水為2.50億立方公尺,因有豐富水源,以致成為東部主要水產養殖區,現已開發利用量為1.46億立方公尺,利用率為58.4%。

  • 氣候

  豐田地區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區,溫度變化主要受冷鋒面及太平洋高壓之影響,降雨量受鋒面及颱風環流影響,年平均風速每秒1.5公尺,冬季吹東北、北北東風,夏季吹東南、西南風。年降雨量2,147公厘,年降雨天數約170天,雨量集中於5、6月梅雨季,以及7至10月之颱風季。

  • 天然災害

  豐田地區歷年天然災害,除因早期住屋結構,大都為木造草屋,易受颱風吹毀及地震震毀,近年由於住屋結構的改變,因而在面臨颱風及地震的來襲,所造成的災害損失均以農作物為主,以及屋舍輕微受損,另2001年桃芝颱風,曾造成荖腦山山邊路邊坡(臺灣觀光學院宿舍後側,原種植檳榔),小區塊崩塌,經改種植林木,以及水保工程的補強,近年未再有崩塌現象發生,僅因持續大雨,易造成荖腦山各產業道路流失損壞、邊坡崩塌,以及低窪地區淹水。

  另豐田地區地形依山(荖腦山)伴水(花蓮溪、知亞干溪),屬沖積扇平原。日據時期1917年前,未築堤設水圳,常受水患之苦。目前築堤工程,由溪口村延伸至豐坪村(約7公里),雖有效防止水患,然因砂石開採及農民種植西瓜,於豐坪村第八鄰後側開出一條缺口,在極端氣候防範思維下,此缺口仍將成為一大隱憂。而荖腦山近年,雖在政府大力鼓勵造林,以及取締濫墾濫伐下,未再造成土石流及山崩,然而受到樹湖溪上游崩塌水患的影響,以及地區灌溉、排水道未分隔,且各水道大都彎曲窄小,致使豐田三村,每逢大雨必遭淹水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