豊田會
豊田會這個名字,許多豐田人或許從小聽到大很多次,在村中的大廟也曾看過他們的名字,芳名錄上也不曾少過他們的姓名。這個組織,是當時候豐田的日本灣生回國後成立,之後台灣也成立了台灣的豊田會。兩個組織常有交流、聯繫,甚至在豐田戰後建設的過程中,遭遇風災、水災、震災,曾居住在豐田的這群人們,都有過捐款回到故土。
位於花東海岸線的豐濱鄉磯崎社區,主要是由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阿美族、布農族,以及少數外省第二代、客家人、閩南人等所組成的豐富多元且共融共生的海岸村莊。 從小在布農族高山部落長大的馬中原說到,以前自己對於部落並沒有太多深刻地感受,直到從軍多年回到部落,才清楚自己的部落族群跟海岸其他族群是不太一樣的。而海岸線的布農族人遷移史是從爺爺馬大山為了避難日本人開始,從中央山脈走到了海岸山脈來拓墾家園。
光榮部落位於鯉魚山南端,舊稱鯉魚尾,台灣光復後命名為共榮村,民國62年更名為光榮村。社區居民大都為阿美族七腳川系,於日本時代,被迫從吉安鄉遷來,目前也成為阿美族七腳川係最多後裔聚集處。
西寶最早為太魯閣族的部落「Sipaw」,為太魯閣語中指對面或對岸的地方,由於民國46年起因開闢與拓寬中橫公路的緣故,西寶成為供應築路人蔬果的地方,為山巒間最大的河階地農業聚落。轉進西寶社區的入口,牆面上每一片陶板都是由居民親手製作的,以一陶板一故事的方式,讓居民能夠透過導覽分享自己的故事。讓遊客認識西寶社區過去歷史脈絡,都在那一片片陶板上刻印記錄著。
鹽寮村有個跳浪的故事,由於民國57年前並沒有花蓮大橋,居民從市區步行沙灘回村落,一旦遇到海浪襲來就得跳起來,因此就叫作-跳浪。而曾經有一對情侶被浪打走,居民認為情侶化身為海豚,而海豚也成為鹽寮村的精神地標。范光福提到記得過去在塑造社區入口意象海豚地標的艱辛,從堆疊磚頭開始到燒鐵、挖洞以及上漆等過程都是由社區一手包辦。
羅山村位處在花東縱谷南端的富里鄉,有螺仔溪貫流,又因水田中大量繁殖田螺,因而最早被稱為螺仔坑。羅山曾經是臺灣重要的斗笠產地之一,編斗笠為家家戶戶都會的技藝。在歷經當地任期最久的老村長努力耕耘下,以及陸續受到各單位的關注,許多公部門資源的挹注下,規劃成為有機農業示範村。
富源舊稱拔仔庄,客家人稱為鈸子,最早為原住民阿美族聚落,清代由於客家、閩南移民大量湧入,讓富源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多元的族群文化。鍾瑞騰教官提到民國84、85那年,他與林興華、鍾兆倩、陳忠榮、張振業、蔡志松等一群年輕人紛紛回到了富源,起初因為住得相近,時常在夜晚一群人聚在一起泡茶聊天,漸漸的談到許多社區過往記憶與社區未來想像,接著就成立文史工作室,開始蒐集調查富源的歷史文化,更發行了蝴蝶谷學區報刊物。
大興村舊稱烏卡蓋、岡界,社區三面環山,時常會下地形雨,社區入口在鐵路高架化與道路擴寬後,反被隱匿在台九線上。然而大興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遺世獨特的瀑布景觀、善良和藹的百姓與民俗風情。讓社區儼然就像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當然也只有實際的來踏旅巡禮一番,才能感受到大興的美。